
权益市场周报
2022.03.28-04.01

数据来源:wind,嘉合基金

大消费板块
【点评】 建议重点关注医保免疫的中药消费品和中医医疗服务。中药老字号+提价(品牌壁垒高):提价底气来源于老字号品牌力和保密配方,加上部分上游中药材持续提价,成本向下游传导,带动终端产品提价;国企改+股权激励:中药行业国企混改以及股东层面的变动加速落地,业绩有望释放;渠道去库存:经过几年调整,部分企业渠道库存清理进入尾声,出厂发货逐步恢复,业绩迎来恢复。
事件:3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对新增的“水光针”品类进一步明确产品成分及用途: (1)产品描述,新增“产品不应含有发挥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作用的成分”,对成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部分水货产品或因成分问题获批受阻;(2)预期用途,由“用于注射到面部真皮层”改为“用于注射到真皮层”,用途范围相对变广。
科技板块
周期板块
事件:1-3月TOP100 房企操盘销售金额同比下降 47.0%。根据克尔瑞公布的2022年1-3月销售业绩排行榜数据,TOP100 房企操盘口径销售金额为14381.9 亿元,同比降低 47.0%,降幅较 1-2 月扩大 3.8 个百分点;权益口径销售金额为11309.7亿元,同比降低48.6%,降幅较1-2月扩大3.8个百分点,权益比 78.6%。
【点评】 销售遇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行业仍处于较为艰难时刻,去年“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预售资金监管等政策影响流动性;供地端“两集中”政策打乱房企周转节奏。虽然近期多部委发声强调化解房地产风险,财政部明确今年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但目前融资端政策力度有限,部分房企尤其是民企受益于政策程度有限,现金流情况依然承压;(2)受疫情影响,上海、深圳等地及周边城市等具备较强需求的房地产市场陷入冰点,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全国销售数据;(3)虽然近期在“因城施策”背景下,全国多个城市放松了住房需求端的政策,但力度尚显不足。同时仅少部分二线核心城市出现“四限”政策松动,如郑州、哈尔滨等,政策放松的城市主要还是集中于三四线,这些地区整体购买力偏弱,政策的边际宽松对其销售的提振作用较弱。
投资建议:销售额同比降幅仍在扩大,基本面仍处底部,但政策宽松方向明朗,维持地产开发板块“增持”评级。我们判断,本轮政策力度尚显不足,我们预计更多政策利好在途,主要方向在改善企业资金面、需求侧等。我们认为,“政策面持续利好——行业基本面筑底后续有望回升——国央企及优质民企恢复拿地,拿地毛利率修复”是2022年的主线逻辑,会在后期达到基本面、行业面、企业面的三层次共振向上。信用资质良好、流动性充裕、土储量足质优的房企是主要选择方向。
大制造板块
事件:2022年3月27日,报道称美国商务部(DOC)已决定对加利福尼亚州太阳能组件制造商Auxin Solar提交的请愿书采取行动,该请愿书要求DOC审查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中国公司进口太阳能电池,并宣布正在对这些公司进行反倾销调查。
【点评】 (1)调查初步裁定需150天,情愿书美国争议较大。Auxin的请愿书称,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正在使用中国公司生产的零件,以维持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规避了自2012年以来对中国商品征收的现有反倾销和反补贴(AD/CV)关税;但是由于国内企业电池片和组件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特别是在2022年原材料成本仍旧高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原本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从东南亚产能出口美国,从而绕过直接从国内出口避免关税,但是如果进一步针对在海外产品征税或影响美国本土光伏装机情况,对美国影响或更甚,因此目前争议很大;
(2)欧洲针对中国双反政策由来已久,常态化看待。从2012年开始欧美即对国内光伏产品征实行双反政策,期间政策几经变化,美国最新政策是2月5日确认延长即将到期的光伏进口关税政策四年,但在细节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调整,其一是将双面组件排除在外;其二是将关税起征点从2.5GW提升至5GW;所以从目前来看,政策有所延续但是在特殊产品方面亦有所改善。此外,2021年美国就人权问题抵制使用新疆多晶硅的电池组件产品。因此,常态化看待光伏产品的贸易摩擦,不必过度解读。
(3)此外,从美国自身情况来看,2020年美国光伏装机量为16GW(全球市占率约为12%),而相应地美国本土2.4GW的组件制造产能完全不足以支撑持续上调的光伏发展需求,因此仍旧需要从进口中国企业产品;此外从美国中长期规划来看,目前地面电站备案项目达到85GW(2021全年地面电站规模有望达到20GW),而在户用方面,美国光伏倡导者联盟“Local Solar for All”认为,到2030年美国必须部署至少103GW的分布式光伏才能实现拜登目标;美国本土的光伏产品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从长远来看仍旧对国内企业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保持乐观。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