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坚守“三农”初心 打造领军银行 农业银行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4-02 21:3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在该行2021年年报致辞中表示,农业银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突出“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两大定位,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渠道、资金、产品、科技等优势,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上当好“排头兵”。



应该说,服务“三农”既是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职责使命,也是农行差异化竞争优势所在。2022年3月30日傍晚,农行交出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财报显示,在“三农”业务领域,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县域金融贷款62183亿元,占全行贷款比重达36.21%。无论贷款增量、增速、余额占比均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县域公司类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33684亿元,占县域金融贷款的54.17%,高于该行公司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县域金融贷款不良率为1.42%,创近5年新低。


与此同时,在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业务也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的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1926亿元、11392亿元和12803亿元,增速分别为17.0%、20.6%和14.8%,较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出3.8个、7.4个和1.6个百分点。


“今年,农行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更好发挥金融服务‘三农’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在业绩发布上如此表示。


多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扎根县域,立足“三农”,深度挖潜。而2022年如何能再“好上加好”,同时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频共振,树立“领军银行”典范,值得期待。

 

夯实基础稳住底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县和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全行

 

脱贫不返贫,加码县域地区脱贫人口增收致富与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都不可或缺。


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继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更加重要,为此农业银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全行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大力支持脱贫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深化东西部行协作、消费帮扶、定点帮扶等非信贷帮扶。


一方面,农业银行聚焦832个脱贫县,大力支持脱贫地区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项目等重点领域,切实服务好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在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26亿元,增速14.2%,高于全行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对国家确定的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明确专项支持政策,截至2021年末,在160个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2660亿元,较年初增长15%,高于全行1.8个百分点。


在对县域持续投入的同时,农业银行对广大脱贫人口的支持也在持续加码。

一方面,农行大力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惠农e贷”等多种产品,支持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该行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合作,面向普通农户创新推出纯信用、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优惠的“富民贷”贷款产品,2021年末已覆盖全部160个重点帮扶县。

此外,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及时对接国家东西部省际协作安排,完善东西部分行结对帮扶关系。农行深入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3亿元,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年在4个定点帮扶县累计投放信贷资金49亿元,投入无偿帮扶资金5997万元,支持“两不愁三保障”和乡村产业、培训等项目44个,投入帮扶金额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农业银行注重帮助脱贫县发展特色产业,延伸涉农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建立产业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增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在832个脱贫县的乡村产业贷款余额2323亿元,比年初增加17%,高于全行贷款增速3.8个百分点。


一是聚焦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加大对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在四川省,围绕凉山地区的苦荞、脐橙,甘孜地区的青稞、牦牛,阿坝地区旅游等特色产业,投放产业贷款112.7亿元。


二是聚焦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大力支持脱贫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围绕陕西果业全产业链,创新推出“金穗陕果贷”系列产品,对果农、果库、龙头企业和经纪人等产业链主体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累计投放贷款超100亿元。

三是聚焦脱贫地区产业园区发展,因地制宜支持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找准需求扶弱补缺:

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农行找准了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需求,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首先,把服务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农行发挥客户覆盖面广、服务手段丰富、产业链服务介入程度深等大型商业银行优势,瞄准“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实施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专项行动。截至2021年末,全行粮食安全领域贷款余额1926亿元,增速17%。

同时,把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施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截至2021年末,农行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增速20.6%;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信贷覆盖率7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信贷覆盖率超过40%。

支持乡村建设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农行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加快补齐县域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弱项。截至2021年末,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28万亿元,增速14.8%。此外,充分发挥农业银行集团综合服务优势,通过投资地方政府债券、购买国开债农发债、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等方式,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助力“双碳”  “三农”

绿色金融贷款增速大幅高于县域和全行

 

服务乡村振兴,亦要助力国家“双碳”行动。农行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固碳、减排”,实施金融服务“三农”绿色发展行动。截至2021年末,“三农”绿色信贷余额7598亿元,增速36.2%,高于县域贷款增速19个百分点、高于全行绿色信贷增速5.6个百分点。


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农行对接服务国家认定的81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积极支持国家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持续加大对生态种养殖、林下经济、绿色农林产品加工等绿色农业全产业链支持。

支持县域农村二三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农行对县域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以及拥有国家认可绿色产品的重点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美丽休闲农村等绿色项目服务力度,积极运用信贷服务、电商平台、自助机具等方式提高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提高绿色农产品交易能力。

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方面,农行制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大沿黄9省(区)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努力为黄河流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做好长江“十年禁渔”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生态保护配套项目。

展望未来图景:

启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 

拓宽普惠金融服务广度深度


数字金融是大势所趋。2021年,农行主动服务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启动实施数字乡村金融服务工程,加快科技赋能“三农”金融服务步伐,创新推出手机银行乡村版,手机银行县域注册客户数量达1.86亿户。加大“惠农e贷”投放力度,截至2021年末,“惠农e贷”余额达5447亿元,较年初增长54.1%,服务农户368万户;县域法人线上贷款余额1844亿元,增速63%。



助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是一重要发力点。2021年,农行研发推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平台,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助力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截至2021年末,与全国1275个县签署合作建设“三资”平台协议,服务覆盖12.3万个行政村。同时积极搭建县域农村特色场景,围绕县域产业发展、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创新推广智慧农业、智慧市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业等县域“三农”场景,为县域农村客户提供便捷的线上综合服务。目前,县域特色场景总数已达1.2万个。


做好乡村振兴,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农行将目标锁定在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服务,面向涉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大力开展涉农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末,农户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支持462万农户;支持家庭农场超过130万户,服务覆盖全国家庭农场总量的1/3以上;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1.6万个、村委会超过2.3万户。持续向“三农”客户减费让利,对“三农”县域客户执行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实施开户结算等费用减免。2021年,农行新发放县域贷款利率4.23%,较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行0.05个百分点。


 

作始简,将毕巨。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美好生活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展望前方,更美好的图景等待我们去开拓。”董事长谷澍在元旦辞旧迎新之际如此说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