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道,大学生买基近7成不赚钱。大学生是社会上学习能力最强的群体,开始买基金时也常常“出师不利”,我想这可能是新基民都会遇到问题。
所以,今天很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买基金常遇到的“坑”,以提升买基赚钱的概率。
1.不了解基金收益风险特征
市场上有多种公募基金,不同种类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各异。投资者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理财的目的,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金品种。

从近10年不同类型基金表现看,大体遵循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偏股型基金风险高,偏债型基金风险相对较低。
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在2011至2020十年间收益是最高的,但该类基金年化波动率、最大回撤在各类基金也是最高的;而货币基金正好相反,收益最低,波动率、回撤也是最小的。
您若是仔细审视这张表,就会发现灵活配置型、偏债混合型这两类基金的收益风险比很是突出。在同等风险承受能力下,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类基金。
搞清楚各类基金收益风险特征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基金出现回调,也不会过于恐慌,可以更好的应对,毕竟变化、波动才是资本市场的魅力所在。
2. 追高,盲目跟热点
股市最大的特点是变幻莫测,“花无百日红”;今日涨幅第一,明日就可能表现垫底。比如2020年火爆的家用电器、医药,今年就成了“烫手山芋”。

基金过去的业绩并不预示未来表现,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依旧基金历史收益出众来决定是否投资,而是需要多维度考量。
这里并不是说买基金不追热点,追热点是投资很实用的策略,但是介入时机要把握好,如果利好已经充分反映在资产价格上,贸然跟进,站在山岗的可能性会很大。
3.单一押注式投资
在投资中,有不少新人采取“集中押宝”的方式,重仓甚至满仓单一风格或赛道。这就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诚然,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如果押对了“宝”,收益自然十分可观;但如果押错了地方,损失也会十分惨重,这无意提升了投资的风险等级。
简单讲,如果投资者能持续预测到表现最好的板块、个股,押注式投资没错,分散反而降低了收益。但是,现实世界里,这种操作是难以实现的。
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至2021年三季度,每个季度涨幅前五名的申万行业轮动频繁,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连续三个季度占据前五名的位置。

数据来源:Wind
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在未知的情况下,“押宝式”投资单一资产,很难长期战胜市场。因此,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我们就需要在多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也就是所谓的“资产配置”。
4.看基金名称选基金
当下公募基金中存在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即公募基金重仓股与基金名称并不相符。如曾因重仓茅台获得良好收益率而“出名”的“某某互联网基金+”;再如“某某中小盘”,前十大持仓股中,中小盘股票数量寥寥。
为什么会出现许多“名不副实”的基金,这也不能全怪基金经理,因为基金的名称常常是基金公司决定的,为了发行成功,给基金起名如同给小孩起名字一样,是费了不少脑筋的,其中就包括新基金名称一般会蹭当下热点。
如上文所讲,热点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造成的许多基金名称印刻着时代痕迹。如果看到基金名称中含有“中小盘”、“国企改革”、“高度制造”,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个基金发行的年份。
所以,买基金不能仅凭基金名称来下决定,要看基金实际持仓。根据经验而谈,基金的比较基准都比基金名称参考意义更大,因为监管部门对基金选择基准有审慎要求。另外,基金比较基准一般能体现基金的风险水平,和投资范围。
5. 期限不匹配
资金是有使用期限的,投资品种的期限与风险特征要与资金期限匹配,不然投资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有理财大师拿着标普500的曲线图讲,任何时候都是买入时机,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长的持有时间。

而持有时间每个投资者的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投资理财难点所在。
还是以大学生为例,比如:年初收到了家长所给一年的生活费1.5万元,有一万元暂时用不着,打算钱生钱,买点基金。这部分钱可供理财使用的期间很短,也就半年左右,如果购买了高波动的指数基金,很可能会遇到用钱时,基金是亏损,不得不割肉离场。
因而,期限短的投资,最好投向低风险的基金品种,比如:货币基金、中长期纯债基金、偏债混合型等,再找上几位靠谱的基金经理,这样胜率就会大幅提升。
01 | |
02 | |
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