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晓辉
一款追踪同业存单指数的创新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已引得超40家基金公司争相申报。在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看来,作为一种新型低风险资产配置工具,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不仅填补了同业存单基金产品的空白,还可以吸引现金理财投资需求,分流部分货币基金的投资需求,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竞争优势明显 市场前景广阔
统计显示,有超过40家基金公司申报了同业存单基金产品。中航基金旗下的中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期基金于9月30日首批上报。
“同业存单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在当前的市场上,风险收益特征介于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之间的同业存单基金产品还是一个空白。”
谈及推出此类产品的初衷,邓海清表示,资管新规实施,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是大势所趋。相较于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货币基金,采用市价法估值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更符合新规的导向。
邓海清强调,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用市价法估值,个别阶段净值可能存在回撤,但其投资标的主要是久期较短的同业存单(一般不超过一年),收益率波动较小,相较于货币基金、短期政金债等,风险调整后收益具有明显优势。此外,基金还具有信用风险较低、流动性较高、运作透明、费率较低(甚至低于大部分货币基金)等优点。
在邓海清看来,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市场容量大。目前同业存单存量规模12.62万亿元,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有较大的资产配置空间;第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与货币基金在投资范围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投向更为明确,且长期收益率更高(近5年年化收益率高出60BP左右);第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新规实施,拉平了与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也有望吸引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需求。”
据介绍,中航基金过去一年发展迅速。去年三季度时,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还仅有10多亿,到今年年中已接近200亿。规模快速增长跟公司确立的“主动管理大固收”战略和特色化创新模式密不可分。身为首席投资官的邓海清,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方面有所专长,为公司战略发展和开展公募REITs、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创新业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资料显示,邓海清,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曾担任宏源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研究部资产配置总监、首席分析师,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以及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
市场存在两大误区
作为一种创新型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市场分析称,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对零售客户开放,如出现大额集中赎回,会造成市场波动。
邓海清认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有利于克服传统产品缺陷,分流货币基金,不仅不会放大波动,还有利于稳定市场。
“货币基金采用的是摊余成本法估值,净值不能及时反映底层资产的价格变化,容易出现偏离,进而被投资者‘钻空子’出现集中挤兑,引发踩踏式赎回。货币基金规模庞大,超过9万亿,一旦市场出现不利变化,散户集中赎回,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放大市场的共振效应与脆弱性。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用市价法估值,净值可以及时反映底层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从而减少客户踩踏式、挤兑式赎回发生的风险。”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管理人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可以减少“追涨杀跌”等非理性情绪对投资的扰动,增强存单投资的稳定性,降低同业存单利率的波动性,塑造市场的理性投资氛围。
此外,还有市场人士担心,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出现会加剧资金空转。
但在邓海清看来,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制度设计有利于防止出现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
“2013-2017年,存单受到的监管限制相对较少。银行通过发行存单筹集资金、扩张资产规模,在弥补负债缺口的同时不断加杠杆,以购买货币基金、同业理财等方式进行扩表和套利,拉长资金链条,规避监管,造成资金空转。相比较而言,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用指数化方式进行投资,投资标的、比例、久期等都需要以对标的同业存单指数为基准,能有效降低基金管理人投资运作中的道德风险。”
邓海清强调,同业存单套利和非市场化发行等现象主要集中在主体评级较低、市场化发行难度较大的商业银行,这类型存单在同业存单指数中占比极低。“2017年以来监管加强,尤其是《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同业存单监管法规日益完善,加上大资管新规的推行,银行利用同业存单进行同业空转的空间明显收窄,面临的成本和处罚更高,同业存单市场的发展日益有序、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