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3位科学家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0-05 21:15


当地时间10月5日,诺贝尔奖开奖周进入第二天,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又一重磅奖项。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他们因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另一半奖项被授予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的相互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 真锅淑郎,1931年出生于日本新谷,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气象学家。


  • 克劳斯·哈塞尔曼,1931年生于德国汉堡,现任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教授。


  • 乔治·帕里西,1948年生于意大利罗马,现任罗马大学教授。



3位科学家分享奖项

他们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



诺贝尔官网称,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为“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而被授予一半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


另一半被授予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以表彰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


官网指出,真锅淑郎的研究展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而克劳斯·哈塞尔曼的部分研究,则被用于证明大气温度升高,是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  



当科学照进现实:

“逃离地球”会成为现实吗?



通过虫洞穿梭宇宙,乘坐飞船探寻新家园……科幻片中关于天文学的种种想象,令无数人着迷。近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也对这一领域颇为青睐。


2020年的获奖研究就关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用数学方法论证了黑洞可以形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


据介绍,在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奇点,它的时空曲率无穷大,密度也趋于无限大。一旦物质开始坍缩,就没有什么能阻止坍缩的继续,所有物质只能沿一个方向走向奇点。而这是一条通往时间尽头的“单行道”。


资料图:2021年4月25日报道,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在独角兽座发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小也是距地球最近的黑洞,距太阳系约1500光年。


在2019年,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则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


迪迪埃·奎洛兹在获奖后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会让人们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答案。他认为,宇宙有太多的行星和恒星,而孕育生命的化学反应必定发生在其他地方。


这是否也意味着,当地球不再宜居时,人类有可能移居到其他系外行星?


对此,米歇尔·马约尔表示,即使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也在几十光年之外,如此遥远的空间距离,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抵达。



“照亮世界的新光”

身边的这些诺奖成果,你知道多少?



不止于仰望头顶星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们的研究成果,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当你与千里之外的亲友通话报平安,又或上网查找防控措施资料时,可曾想到,这些习以为常的便捷,其实都与2009年诺奖得主高锟有关。


素有“光纤之父”之称的他,早在1966年,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为互联网的发展铺平道路。


资料图: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香港中大供图


而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斯特里克兰,则通过“驾驭”光,在激光物理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贡献,由此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研究的新技术被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PA),被应用于物理、化学以及医学等众多领域,例如需要分毫不差地在眼球上进行操作的激光视力矫正手术。


日本科学家赤崎勇、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学家天野浩开发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为世界带来了明亮、节能的白色光源。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认为,全球数亿人无法接入电网,LED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极其光明的前景。”其研究成就,也因此被形容为“照亮世界的新光”。



曾有6位华人科学家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了114次,共216人获奖。


25岁和96岁:最年轻的得主是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获奖时仅25岁。最年长的为2018年诺奖得主阿瑟·阿什金,他获奖时已96岁。


一对夫妇档:1903年,广为人们熟知的居里夫妇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获奖。


6位华人科学家: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来 源丨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本期编辑 刘巷

百万读者都在看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