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胡飞军
处于风口浪尖的包商银行,经营情况到底恶化成什么样?为什么监管会说它“出现严重信用风险”?可供判断的素材一直随着财报的缺失而无解。
证券时报记者从可信渠道独家获取了包商银行截至2018年末的几组关键经营指标,可助读者了解这一20年来首个被监管接管的商业银行。
四大核心数据
截至2018年末,包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了5508亿元,比2017年末增加了107亿元。
而另据公开数据显示,包商银行在2017年三季度末资产规模达到5762.38亿元。也就是说,2018年末的资产规模比17年9月末缩水了254亿元左右,缩表幅度4.4%。 所以2017年末才是一个低谷,包商银行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资产规模由近年来的高峰5762亿元突然减少了361亿元。
负债方面,我们无法得知包商银行的负债总额。但构成负债的主要支柱,包商银行各项存款总额在2018年末达到2772亿元,较2017年新增357亿元,增幅14.78%。
如此看来,包商银行吸存还是很稳定的。但包商银行在中国货币网公布的2019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又透露了其负债结构的隐忧。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包商银行负债总额为5034亿元,其中吸收各项存款2293亿元,同业负债就(含同业存单)高达2211亿元 。
资产方面,包商银行2018年末的贷款余额为2084亿元,较上年仅增长了35亿元。这显然可以佐证包商银行去年全年在有意识大幅收缩投放,但主客观原因现在还未可知。同样引入2018年9月末数据,彼时包商银行的各项贷款及垫款为2042亿元。也就是说,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包商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长了42亿元,比同比上年的增量还多。
市场最关注的盈利方面。2018年营收达到72.7亿元,净利润未知。有据可查的最新财务数据还停留2016年,彼时包商银行当年的营收是124.02亿元,而就两年光景,2018年营收下滑到了72.7亿元,剧降四成。
农村金融初露锋芒,两年多建立了500多家村口银行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商业银行,说包商银行一直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本地老百姓的普惠金融路径并不为过。为了解决农村牧区距离金融机构网点远、交通不便利、农户贷/存/取/转账/缴费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包商银行从2016年开始,在自治区内陆续建立了500 余家“村口银行”,作为深入农村牧区的实体服务站点。
就在去年(2018 年)12 月,包商银行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率先推出了“移动三农服务车”——将业务办理、产品宣传功能集合在一辆轻型卡车上,通过进村入户的方式服务广大农牧民。包商银行先在通辽选择了30 个偏远行政村作为固定服务站点,当“移动三农服务车”到达固定站点后,包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与当地村委会等单位合作,在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会组织开展拔河比赛、健康义诊、种养殖技术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帮助农牧民提升生活质量。
也就是说,包商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已经带有公益属性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包商银行在2017年推出了一款产品“丰收贷”,它打通了客户经理PAD端、手机银行客户端与信贷系统、大数据平台等多个系统,在业界首次实现了涉农业务从申请到放款的全线上、无纸化运营。将业务的审批时间从以前的3天大幅缩短至1.5小时以内,近90%的“丰收贷”业务已经能够实现“端到端当天办结”。
截止2018年12月末,包商银行的农贷业务已覆盖自治区内的80个旗县 、726个乡镇、6570个行政村,整村覆盖率64.2%,丰收贷产品的户数渗透率也由2016年末的2.6%飙升到6.3%;存量业务余额也由2016年末的54.5亿元增长到2018年末的140.5亿元,2017年、2018年的贷款增速分别为72.29%、49.63%。
截至2019年一月末,包括涉农贷款在内的包商银行全部小微存量业务余额6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