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权益市场投资是非常难做的,一方面前三个季度整体趋势向下,另一方面,趋势与震荡切换很频繁,特别是如果观察周期比较短的话,会非常容易做错。
前半段主要是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叠加,后半段主要是贸易摩擦与汇率变化的叠加,都集中的体现为市场风险的释放。由于5-6月份两个月的下跌是强趋势下跌,所以企稳与反弹过程都会比较复杂曲折,很多投资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在9月份也一度感觉市场到了流动性比较危险的阶段,近期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表现使得中短期可以松一口气。
今年年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升级、外需不稳定性上升,稳定内需更为重要。政策从7月出现明显调整,稳定融资、财政、汇率,在货币政策层面宽松力度明显加大。而9月更多部门政策跟进,包括基建政策、促进消费政策、减税降费政策等。显示政策开始逐步向稳增长方向转变,政策底已经见到。
但是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目前库存周期进入下降阶段,未来几个季度经济下行是大概率的。3-4年的库存周期,2016年2季度可以作为起点,上半年见顶回落,明年中库存周期的可能是低点。从三季度业绩预告的情况看,盈利增速放缓依旧延续。贸易摩擦对经济基本面的负面影响将有滞后反应。这个也要观察政策对冲后的效果。
所以最近市场的积极变化也不应太乐观,更多可能是市场从中期下跌趋势转为震荡趋势。如果感受到了持续的机会,更多可能是震荡环境的尺度更大了,而不是成为趋势了,所以还是逆向思维进行操作,时间尺度可以略微放大。
在经济周期与流动性的组合视角下,当前经济周期接近类滞涨的组合,流动性环境还是底部区域,没有见到扩张,这两方面都不利于风险偏好的提升,所以防御性确定性将成为更容易取得市场共识的方向。由于成长股估值已经有了大幅压缩,所以风格可能未来形成弱平衡下的跷跷板效应,会在阶段性价比高低差大的板块间反复切换,包括大盘小盘、成长价值、金融消费TMT周期等维度,并体现为阶段脉冲式行情。
行业上阶段看好军工、金融中的银行保险,军工板块3季度表现较好的原因,受经济下行响小、受贸易摩擦影响小、受股权质押影响小,他和银行在质押融资的绝对规模和市值占比上都几乎是行业里面最小的,现金流又有持续改善,所以反而体现出了防御性。看好行业还有金融里的银行保险,大银行估值低PB基本都在1附近或以下,股息率4%以上,在经济预期修复与信用风险下降背景下具有防御性。保险同样估值较低,可能已经充分反映了保费放缓与投资收益下降,长期具有成长性。此外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一些权重成分股对于长期配置资金吸引力也非常不错。银行与上证50指数3季度收涨,呈现出底部特征这也是要充分关注的。
从基金风格策略选择上,权益类基金可以考虑集中持股、左侧投资、换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板块仓位略有灵活性的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主要是因为当前大的环境还是震荡,市场成交集中在少数股票(数量占比2%的股票占据了市场25%的成交量,处于较高且上升阶段),成交低迷(月均成交金额较前期持续萎缩),板块难有持续机会,右侧投资与低换手基金经理较难取得超额收益。虽然仓位与行业轮动也较难取得超额收益,但是未来可能应对市场震荡更好一些。所以可以选取擅长灵活的基金经理应对未来市场环境,或是低仓位持有选股型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或者被动工具类产品,等待市场环境进一步明朗。
图:市场成交水平与成交分布情况
最近通胀压力上升,更多来自供给层面推动,未高于3%水平,央行改变货币政策来应对供给驱动的通胀可能较小,货币政策或继续为债市构筑安全边际,短端利率或将继续低位波动。但通胀压力攀升、美联储连续加息等将压缩长端利率下行空间,限利差也已经较大,因而4季度债市或将呈现震荡态势。债券类基金可以选取久期适中,高杠杆中高等级信用产品持有力争获取票息收益。
A股开放度的提升也要充分重视。从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到每日额度的提高,最近的沪伦通、入摩扩容与入富成功,都将会对市场长期产生深远影响。以台湾与韩国经验,随着外资流入规模增大,市场波动率与换手率都有所下降,市场与全球市场相关性提高,价值发现功能会更加增强。但是如果基本有不利变化,流出冲击也可能是集中的。另外,会促进一些制度环境的变化,比如2017年富时拒绝纳入A股原因就是停牌率高,之前也看到交易所对于公司停牌的约束。
在A股市场估值较低、经济具有韧性背景下,2018年外资持续流入,特别是在三季度市场低迷,越来越多公司在风险释放后出现配置价值,北上资金在前期随着市场下跌流入增加也是较为确定的,最近三个月北上资金净流入约1000亿。从行业上看,外资配置六成在集中在金融与消费板块。入富初期带来的增量资金测算也在千亿级别。在当前A股相比较有配置价值阶段,开放度的提高对于市场企稳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未来还需要关注M1指标的底部变化情况,M1指的是流通中现金与企业活期存款之和,反映货币供给的活化程度,与微观预期及经济基本面的强弱息息相关。在企业层面,反映了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愿望,融资规模与流动资金的增长往往意味着企业投资的扩张;在居民角度,体现了房地产等资产或消费品的购置行为,这将使得居民的定期存款转变为企业的活期存款。无论是企业投资,还是居民的房地产购置与消费,都将为经济带来上升动能,因此M1往往是经济基本面的领先指标。政策底和流动性底在经验上会领先于经济底出现。今年8月社融增速已较5-7月降幅显著收窄,非标缩量收敛、债券融资回温。尽管社融尚未显示出扩张性,但社融边际企稳或将有助于M1底部的形成。从当前M1的周期位置判断,未来M1底部需要密切关注。
图:M1与M2
(数据来源:w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