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禹成
10月16日,国债期货低开低走,全线大幅收跌。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712跌0.25%报97.02,创5月23日以来新低;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12跌0.36%报94.315,创8月8日以来新低。此外,现券收益率大幅走高,剩余期限近10年的国开活跃券170210收益率大幅上行4.71个基点至4.4050%;剩余期限近10年的国债活跃券170010收益率上行2.19个基点至3.7050%。近期公布的基本面数据向好,打压了债市情绪。
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1.6%,已连续8个月低于2%,环比上涨0.5%;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1.0%。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与8月相比,9月CPI同比回落,部分原因在于基数拖累;9月PPI同比大超预期,主要由生产资料贡献。分项来看,采掘工业同比有所收窄,原材料工业基本持平,而加工工业同比继续扩大,上游行业供给收缩下的涨价,逐步向中下游行业传导。展望后市,该研究员认为,随着冬季来临对鲜菜鲜果的影响,以及猪肉价格上涨,CPI同比有望回升;而在基建、地产投资动力不足,以及限产多数已被预期的情况下,主导工业品的逻辑正从供给向需求端切换。叠加基数效应,预计四季度PPI同比料将回落。
央行上周六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实现两连增,预期1.15万亿元,前值1.09万亿元;M2同比增9.2%,预期8.9%,前值8.9%,增速为8个月来首次反弹。
东北证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师李勇认为,贷款高增、M2回升,或与房地产融资转向非标有关,未来房地产企业还款面临高峰期。受环保限产影响,部分企业生产需求提前到9月,需要提前备货,也导致9月贷款数据不弱。此外,M2回升有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季节性变动因素。
10月16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开展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完全对冲当日到期量。本周将面临1700亿元逆回购到期以及3555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回笼,主要集中在周二与周三。当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中,1天期品种涨1.71个基点至2.5613%,7天期品种涨6.20个基点至2.8858%;Shibor(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多数品种下跌,隔夜品种下跌1.1个基点报2.5940%,7天期品种跌0.36个基点报2.8480%。税期延至下周,但资金面仍然维持适度偏紧的局势。
招商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认为,短期内,三季度经济数据成为影响债市的核心因素。如果即将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再度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债市可能面临回调,但这也仅仅是利空得到集中释放,近期债市的回调已经将其考虑在内,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
对于近期市场再次出现一些监管恐慌的声音,该分析师认为无需过虑,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的金融去杠杆,在今年6月份之后已进入相对平稳阶段。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协调也是为了防止市场过度恐慌,带来太大的负面效应,毕竟崩盘的债市很难服务好实体经济。因而,如果超出市场预期的监管政策出台,导致市场跌了,跌出来的反而是机会,毕竟监管层整治的是金融的“乱象”,而非“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