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走进长三角未来产业,看金融“活水”润泽科创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中国也进入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在企业加速向科技转型迈进的同时,金融亦在快速自我革新,不断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局限,以更精准、更高效、更具前瞻性的服务适配科技企业的发展特性。
记者了解到,商业银行正以“硬科技”内核重塑信贷经营模式,对金融服务的流程、体验、风控决策等全方位进行“数智化能力再造”。
近期,本报记者奔赴上海、南京以及杭州等地进行调研,探寻金融与科技同频共振的鲜活案例,聆听未来产业发展的心声。
擎朗智能:对科技企业来讲,金融服务是“刚需”
在调研的首站,记者来到了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朗智能),这是一家“通用+”专用具身人形机器人公司,提供具身智能解决方案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及国内外销售,是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军者。
开创全球服务配送机器人行业以来,擎朗智能持续深耕场景化应用,如今已成为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在全球累计部署超过10万台机器人,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600多个城市,拥有人形机器人、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行业最全品类矩阵。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表示,对科技型企业来讲,金融服务需求是“刚需”。他介绍了近年来与浦发银行的合作,并从企业视角展现金融对科技企业发展的助力。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该公司便开始酝酿开拓跨境出海业务,次年取得较大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我们在做境外支付时,发现支汇模式在审核时间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资金支付效率。”李通坦言。
“此时,我们接触到了浦发银行,他们结合资金池产品,并使用自贸FT账户体系,帮我们成功打通企业发展的痛点,让我们更有效地对境外资金做综合管理,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给我们的出海布局带来非常大的助力。”李通称,除此之外,浦发银行还围绕其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提供了多方面服务。
李通介绍,浦发银行为他们提供了一笔科技金融贷款和围绕公司出海的多项金融服务。“我们的很多投资人来自海外,浦发银行协助我们开通资本账户,解决收取海外投资款项的一些复杂问题,让我们的发展更为顺畅。”
当前,对于科技企业而言,除了要解决资金获取难等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细化的问题。
“当前,出海已成为科技企业的必选项。这种业务模式必然涉及跨境资金的需求。”李通表示。
埃斯顿自动化:很多金融服务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和科技大省,在“1650”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引领下,正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调研的第二站,记者来到这里探寻科技企业发展脉络。
在一排排造型各异、代表着最前沿技术的工业机器人面前,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自动化)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何灵军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的发展历程。

资料显示,埃斯顿自动化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等业务板块取得了卓越成就。该公司业务覆盖从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工作站到智能制造系统的全产业链。
同时,根据MIR睿工业数据统计,截至去年,该公司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国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国产品牌,连续7年位居国产品牌出货量排名第一,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二,市场份额持续稳步提升。

记者了解到,埃斯顿自动化于2006年在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开立账户以来,双方于2014年正式开启授信合作之旅,并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了信任关系。浦发银行南京分行持续为该公司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以及“浦链通”供应链金融等多样化的产品。
对于近年来对金融服务的感受,何灵军表示:“现在政策比较好,像我们这样的民营制造企业(包括小微企业)获取这么多的金融服务,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比如企业想搞建设扩大产业发展,需要项目贷款,过去很多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只能放些流贷,还需要一些抵押物等。但现在有科技贷款、研发费用贷款、供应链贷款等创新产品,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发展便利。”
“特别是围绕供应链的融资服务,是企业非常需要的,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何灵军表示,因为资质能力有限,很多中小型供应商很需要这样的服务,依托核心企业授信,通过供应链金融贷款能够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进而留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据悉,目前浦发银行南京分行正积极推进“惠链贷”业务,以进一步丰富对埃斯顿数智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嘉晨西海:稳定资金支持对实现技术突破助益巨大
在调研的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杭州萧山区的嘉晨西海(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晨西海)。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研发基于RNA药物及疫苗的创新药企业,也是中国首个出海欧美且通过临床验证的RNA创新药及疫苗企业。
记者了解到,在嘉晨西海处于研发的关键阶段,浦发银行为他们提供了一笔6000万元的综合授信,以及“浦研贷”等科技金融产品。
嘉晨西海创始人兼CEO王子豪对记者说:“创新药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若研发进度延迟几个月,可能会在行业竞争中错失先机,进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能够从银行处获取及时、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对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非常重要。”

据介绍,浦发银行给嘉晨西海提供了一笔为期三年的综合授信贷款,该贷款采取随借随还、按需发放的方式,不仅灵活,也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目前,嘉晨西海已经使用了大约1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支持了6个项目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嘉晨西海自主研发了自复制RNA(srRNA)、mRNA等前沿RNA技术,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肿瘤等。公司拥有超过6款管线药物,其中3个为针对肿瘤治疗,3个为针对传染病,其余两款分别针对皮肤科及遗传病。
据悉,目前,凭借其国际领先的mRNA技术平台和产业化能力,嘉晨西海已成为全球mRNA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在此次对多家科技企业的调研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需要金融更精准地“保驾护航”。虽然它们分属于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等不同领域,但在其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适配的金融服务往往能够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而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恰恰是金融服务发挥价值的核心场景。
这些生动案例的背后,是银行不断打破传统服务的局限,努力“读懂”科技企业发展特性,在更贴合企业需求的方向上优化服务方式,进行自我革新。而这种“有温度”的金融赋能,让科技企业的创新之路走得更有底气、更稳健,进而为我国科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根基。
编辑:杜妍
校对:纪元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